2016年2月3日星期三

謝師宴-尾牙民俗 知多少


“牙祭”說並不可靠“社區聯誼民間‘尾牙’習俗,曆史上以閩台兩地爲盛。謝師宴不過,關于閩南地區‘尾牙’習俗的來源,目前在曆史文獻中尚找不到有關記載。”陳桂炳教授認爲, “尾牙”這種說法,較多的人可能是引用了《辭海》中的“牙祭” (即平時多蔬食,隔若幹時日肉食一次,就叫“牙祭”)條加以解釋。

“一直以來都流傳著這樣的說法:古代官衙朔(農曆每月初一)望(農曆每月十五)祭祀,第二天供事人員分吃祭余的肉,也稱 ‘衙祭肉’。‘衙’本作‘牙’,後來就泛稱偶爾吃一頓好飯食爲‘打牙祭’。由于朔望的第二天正好是農曆每月初二與十生日Party六,如單從飲食習俗的時間上看,正好與‘尾牙’吻合,而且也是比平時更爲豐盛的飯食。”陳教授說。

然而,針對這樣的說法,陳教授也提出了質疑。他認爲,這種解釋缺乏了一項關鍵性的內容,即作爲官方的祭祀活動,並沒有明確指明祭祀對象是土地公,而閩南人是于農曆正月之外的每月初二、十六,祭拜土地公,俗稱“做牙”,舉行祭祀活動的具體時間也不同。因此,引用《辭海》中的“牙祭”,來解釋今天閩南地區的“尾牙”習俗,難免會給人有點牽強附會的感覺。

“我認爲,前面所引用的相關解釋之所以可以成立,或許可以被認爲是由于該習俗在其曆時的和共時的傳承過程中,因不斷適應周圍環境而做出的相應變化,從而形成的我們今天仍在傳承著的‘尾牙’習俗。”陳教授說。

“做牙”習俗表現自然崇拜

“事實上,‘尾牙’習俗可以被認爲是閩南民間信仰的重要儀式之一,而它主要表現的則是當地人民對自然的崇拜。”

陳教授解釋道,閩南民間信仰中,酬天敬地是最主要的自然崇拜。所謂敬地,就是俗語所說的“拜土地公”,泉州人認爲土地公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甚爲密切,如俗諺所說:“土地公白目眉,無請自己來”;“得罪土地公,雞母狗崽無法飼”,因此祀奉活動較爲頻繁。農曆正月之外的每月初二和十六爲祭拜土地公之日,都俗稱“做牙”,以祈人安、財旺、年豐。而這其中,民間做牙又以二月初二的“頭牙”和十二月十六的“尾牙”最爲隆重,不過根據史料記載,曆史上各地似有所側重。

對此,陳教授從史料文獻中舉例進行了說明:“比如清乾隆版《安溪縣志•節序》只記頭牙:‘二月初二日,各村俱祭土地,名爲做福’,而不提及‘尾牙’;乾隆版《泉州府志•風俗》則只記‘尾牙’:‘臘月十六日,商賈皆祭土地神,牲醴極豐’,而不提及頭牙;民國四年版《南安精緻餐盒縣志•風俗志》也只記‘尾牙’:‘十二月十六日,商賈皆祭土地神,牲醴極豐,遍請親友,以俊其品物’,而二月二日則記爲花朝節,同樣不提頭牙。有的縣志則頭、尾牙均沒提及……”

“從以上記載看,做牙習俗與各自所從事的職業也有很大關系,似是農家重‘頭牙’,而商家則重‘尾牙’,且傳承至今。”陳教授說。“不過,如今民間‘做牙’,一般說來,‘頭牙’、‘尾牙’與其他每月兩次的‘平時牙’,似差別並不太大,貴在堅持,相信‘心誠則靈’,有事時祈盼‘有求必應’,無事時亦可獲得心理上的平衡。”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